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顾诚的名言
顾诚的名言
共收录13条的句子
相关作品: 《南明史》
简介:顾诚(1934.11-2003.6.25),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1949年前,分别就读于江西省立吉安中学、南昌一中。早在建国初期,顾诚先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57年9月,顾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毕业留系任教,此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 顾先生生性耿直,视学术为生命,孤灯长夜,治学谨严,是当代考实之学的杰出代表,在明帝国疆域管理体制(卫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南明史)等领域均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学术成果和历史结论在明清史学界具开创和奠基意义。先生还是学界公认的“三好”学者:外语好、学问好,文笔好。翻开一部专著或论文,即开启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史学历程。 他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注:《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注:《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和《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三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明初全国土地分属于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的观点,认为明代军事系统的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同行政系统的基层组织――州县一样是一种地理单位,管辖着大片不属于行政系统的明帝国疆土。洪武二十六年官修《诸司职掌》中所载近850万顷土地包括军事系统管辖的土地,军事系统管辖土地包括军士的屯田和代管民籍人口耕种的土地。军事和行政两大系统之间具有可转换性,总的趋势是从都司、卫所辖地内划出一部分设立州县,但卫所辖地行政化在明代进展有限,这一进程直到清代才告完成。部分卫所辖有大片疆土的观点最早由解毓才在《明代卫所制度兴衰考》(注:《说文月刊》1940年第2卷。)一文中提出,解先生称之为“实土卫所”。顾诚的研究将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顾诚又发表了《谈明代的卫籍》(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 期。)一文,对卫所管理的卫籍人口以及卫籍人口与州县军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顾诚教授对明代卫所制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四篇文章,即《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明帝国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和《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这四篇文章系统论证了明朝疆域管理的“两大系统”理论,即行政系统(县、州――府、州――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六部)和军事系统(卫、直隶都司的千户所――都司、行都司、直隶卫――五军都督府)各自管辖两种不同的“地理单位”,都司卫所是具有独立管辖权的“地理单位”,管辖田地、人口不隶属于司府州县。这一理论涉及到明代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一是明帝国的耕地数,二是明代的官田数,三是清代耕地数与明代田亩数的比较,等等,并涉及明代人口管理,尤其是军户管理问题(卫籍)等。顾先生曾计划围绕卫所制度对明朝相关领域的影响到清代的改制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一部专著(顾诚:《我与明史》,载《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1-404页),惜不幸病逝,未克完成。可以说,顾诚先生以四篇论文揭示了明代卫所制度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明朝管理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他的明朝疆域管理理论,对把握明清两代田地、户籍等管理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01.
    “明之绅士,大约荣利禄,趋声势,私妻子是计耳。宁有君父之戚,家国之感乎哉!故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其目义士皆怪物耳!
    —— 顾诚《南明史》
  • 02.
    明代的靖江王是太祖侄儿朱文正的后裔,在宗室诸王当中谱系最远,按宗法观念他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八月初三日,朱亨嘉居然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
    —— 顾诚《南明史》
  • 03.
    在南明史籍中,指斥孙可望“胁封”的文字多极了,其中不少出自忠于明室的遗民之手。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时大西军拥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和云南一省的地盘,求一个王爵千难万阻;后来孙可望兵败失势,仅带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顺治皇帝立即派人赶赴湖南封他为义王,毫不吝惜爵位俸禄。相形之下,多少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能胜利,南明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 顾诚《南明史》
  • 04.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
    —— 顾诚《南明史》
  • 05.
    吉水人王宠,排行第八,人称王来八,自1645年起义兵,“出入吉、赣、临、抚间,骤发倏散,踪若风云,数百里地,敌骑阻绝,士民得安定,服明服者,皆来八力也”。1646年他兵败被俘,设计伪降,盛筵款待清军,用酒灌醉,夜间召集旧部全歼看守之敌,随即换上清军器械旗帜乘船进抵新淦、峡江,清朝知县出迎,都被擒杀,连克二城。清军主力来攻,王宠兵力不敌,战败后随机应变,在旗帜上大书“追剿王来八”,在乱军中大呼“杀贼”,乘清军错愕之际溜之大吉。1647年十月,清江西巡按董学成檄调各府县兵围剿,王来八战败,死于乱军之中。
    —— 顾诚《南明史》
  • 06.
    有一种记载说,史可法微服私访行至淮上,竟被督工头目抓去当苦力,碰上刘泽清来查看营建情况,他才扔下肩头上的巨木大叫:“学生效劳三日矣!”
    —— 顾诚《南明史》
  • 07.
    张煌言在鲁王病死后,对前途感到完全绝望。他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何况他对郑氏父子的所作所为常有异议,所以没有像其他一些官绅那样跟随郑氏移居台湾,满足于保住先人衣冠头发。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1664 年(康熙三年)六月,他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这是个距离舟山不远的孤岛。由于岛中不产粮食,日常所需不得不以寺庙和尚的名义前往舟山购买。清浙江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果然截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
    —— 顾诚《南明史》
  • 08.
    清军未遇任何抵抗,就越过了仙霞岭。不久前降清的阮大铖跟随清军入闽。行至仙霞岭下时忽然头面肿胀,其他官员劝他暂时休息,不要过关。他惟恐失去“立功”机会,坚持随军越岭。为了显示自己身强体健,他争先步行登山,对落在后面的人吹嘘道:你们这些年轻人爬山还不如我这六十岁的老头。攀登到山顶,疾病突发,死于岭上。其他官员气喘吁吁到达岭上时,见他坐在大石上一动不动,呼之不应,以马鞭拨其辫子毫无反应,仔细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死了。跟随他的家人上岭、下岭,几经周折,才在附近居民家中找到几扇门板,勉强收殓。
    —— 顾诚《南明史》
  • 09.
    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黄宗羲为他撰墓志铭说:“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余屈身养母,戋戋自附于晋之处士,未知后之人其许我否也”可谓定评。
    —— 顾诚《南明史》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南明史》

《南明史》

南明史,是顾诚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付梓。南明史全书记载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陷北京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最后败亡为止的南明史迹。全书大约77万字,建立在扎实史料之上,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 作为“顾诚著作系列”的第一本,也作为顾诚先生的代表作,《南明史》重版是众望所归。厚厚的一《南明史》变为上下两册,设计精美,版式考究,利于珍藏。 内容亮点:顾先生十几年学术冷板凳的扛鼎之作,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几乎遍查南明义军所至的每一州县,可谓“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解开了许多历史死结。 竭泽而渔的治史方法,严谨求真的朴学精神,真实活现的历史情节,拨开反清复明运动的阵阵迷雾,重现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 《南明史》见识通达,文字精炼,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是一部上乘的历史佳作。曾获得中国国家图书奖。 学者称:“《南明史》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但写得深入浅出,不仅为明史研究的同行所欣赏,而且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