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心灵的焦灼》
共收录17条的句子
作者:茨威格
简介:本书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直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霍夫米勒因此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而抱恨终生。 在《心灵的焦的》的前言中,茨威格对同情这个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情有两种。一种同情偏向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成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报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颇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殃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茨威格对同情的理解很清晰很深刻,他也在这部作品中极力向我们展示了他所理解的这两种同精,然而除了同情,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霍夫米勒对于艾迪特的感情——尤其是到后来——究竟是同情还是爱,一直是讨论的一个话题,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 01.
    做事半途而废,说话有头无尾都是坏事。这世界上的万恶之源乃是半吊子精神。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2.
    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3.
    只有那些受到命运亏待的人,只有那些内心慌乱、遭人轻视、丧失信心、相貌丑陋、备受屈辱的人才能真正通过爱情得到帮助。谁要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们,也就补偿了人生从他们那儿夺去的东西。只有他们懂得爱,懂得为人所爱,像人家恋爱时应该有的那种样子:满心感激,态度谦卑。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4.
    耳朵听来、书里看来的一切只能轻飘无力地从一个人身边一掠而过。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5.
    我们作出的决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身分和环境的适应,这种依赖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地步。我们思维活动的颇为可观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自动地继续操纵早已接受的印象和影响。特别是,谁要是从小在纪律严格的军事训练中受到教育,就会像屈服于一种不可阻挡的压力似的,屈从于一种服从命令的精神病。每一道军事命令对他都拥有一种在逻辑上完全不可理解的、使人意志瓦解的威力。身上穿着军装,就像精神病患者穿了强制衣服,即使他明明知道接受的任务毫无意义,他也会像个梦游者似的毫不反抗,几乎不知不觉地照章执行。
    —— 斯台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6.
    人们自我麻醉的欲望想要摆脱内心深处明明已经意识到的种种危险,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总是竭力否认这些危险。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7.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众人循规蹈矩的设想,他就会害怕众人……一切不符合人们狭隘的、所谓正常的思路的行为始而使人好奇,继而使人产生恶意……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8.
    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09.
    本来,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要求人不受环境、不受社会舆论、不受阶级成见的影响而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这就产生了许多悲剧,有的是因为屈服于社会舆论而遗憾终生,有的则是因为反抗社会舆论而遭到不幸。茨威格在这里让我们看到,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起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心灵的危机如何最终铸成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命运。
    —— 斯台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0.
    我第一次像个健康的人一样头脑清醒地把一切都考虑了一遍,不像从前我还心里没底的时候,总是那么心情激动焦躁不耐。现在我才理解,心理毫无恐惧地思索,真是妙不可言,妙极了……
    —— 斯台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1.
    只有那些无法估量,把握不住的东西才吓唬住我们。相反,一切有限的东西,一切确定的东西刺激人们去试验,变成衡量我们力量的尺度。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2.
    同情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只有下决心走到底,直到最终的痛苦的结局,只有怀着巨大的耐心,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决心作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助人!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3.
    做人得好好控制自己的同情心否则比麻木不仁危害更甚。
    —— 斯蒂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4.
    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最强烈动机往往是虚荣心,性格软弱的人尤其无法抵挡诱惑,去做能够向外展现力量、勇气与决心的事情。
    —— 斯蒂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5.
    在我的心灵还没有清醒地理解这危险之时,我的身体已经拒绝了这猝然的拥抱。我们的本能总比我们清醒的思想更加明白事理。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6.
    不,不要去爱那些身体健康,充满自信、性情高傲、心情愉快、高高兴兴的人――他们不需要别人的爱!他们把别人的爱只当作别人向他们表示的敬意,别人应该向他们尽的本分,他们接受别人的爱,神情倨傲,无动于衷。别人倾心相爱,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锦上添花,就像头上带的一件首饰,套在胳膊上的一个手镯,而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幸福。只有那些收到命运亏待的人,只有那些内心慌乱、遭人轻视、丧失信心、相貌丑陋、备受屈辱的人才能真正通过爱情得到帮助。谁要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们,也就补偿了人生从他们哪儿夺去的东西。只有他们懂得爱,懂得为人所爱,像人家恋爱时应该有的那种样子:满心感激,态度谦卑。
    —— 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 17.
    在我向后遁逃的最初一瞬间我就已经预感到:这里没有出路,也没有中间道路。由于这荒唐的爱情必有一人遭到不幸,不是我就是她,说不定我们两个同遭不幸。
    —— 斯台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小说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是个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嫉妒,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的体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