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最蓝的眼睛》
共收录17条的句子
相关推荐: 《秀拉》《恩惠》
简介:《最蓝的眼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 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那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那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我们的天真、信念跟她父亲的兽欲或者绝望相同,全都颗粒无收。佩科拉的父亲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悲伤的悲剧小说,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所受到的虐待和遭遇。皮科拉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孩子,她的母亲早就知道她的这个非常黑的女儿将来长大后不会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孩。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小说的第一人称是克劳蒂亚・麦克蒂尔,她比皮科拉小两岁,是皮科拉惟一的朋友。在一个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作为黑人的皮科拉开始相信:如果自己的皮肤是白色的,那么她的生活就会美好得多,而且她还把蓝色的眼睛视为是一个白人的象征。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乔利・布里德洛瓦随着梦想的破碎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徒,而且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父亲也不断地因为其出身而他遭受挫折和羞辱;她的母亲波林则进入了一家清洁而整齐的白人家庭做女仆。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当皮科拉的父亲喝完酒回家后,就强暴了皮科拉,那时,家中只有她和她父亲两人。当父亲再次强暴皮科拉之后,她怀孕了。由于身心遭受伤害,皮科拉更加渴望逃避现实,于是她拜访了骗子牧师迈卡・伊莱休・惠特科姆――迈卡在有名的索阿菲德教堂担任牧师,皮科拉请求迈卡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为了钱,迈卡声称自己可以帮助皮科拉实现她的理想,但条件是,皮科拉必须首先为他执行一个任务。迈卡早就想除掉一只生病的老狗,于是,他给皮科拉一块有毒的肉,让皮科拉拿这块肉去喂那只老狗,并欺骗皮科拉说,只有这样她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皮科拉眼看着那只老狗吃了有毒的肉之后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并最终死去后,她吓坏了。 这次的惊吓,再加上前面的被强暴事件,这一切地遭遇使得皮科拉变疯了、使得她完全丧失了与现实的接触。皮科拉认为,她的确已经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还幻想自己拥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总是不离自己左右,并时分珍视自己,因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 01.
    独身犹如避难所 沉默犹如盾牌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2.
    美不单单是眼中所见,他也可以是手中所为
    —— 《最蓝的眼睛》
  • 03.
    我发现居然无人识得美丽,甚至,或者尤其是那些拥有美丽的人。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4.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5.
    惊恐让他烦躁,爱意让他暴怒。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6.
    爱并不比施爱者更美好。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一个无拘无束者的爱绝不是安全的,被爱者得不到任何馈赠。唯有施爱者占有自己爱的馈赠。在施爱者毫不顾忌的目光的注视下,被爱者被剥得赤裸裸,苍白无力,目瞪口呆。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7.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金盏花没有发芽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8.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与这点认识相继到来的是打架和互相指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的内疚。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姐姐的话是对的:是我的过错,我把种子埋得太深。我们俩谁都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土壤本身太贫瘠。我们把种子撒在自家的小块黑土地里,就像佩科拉的父亲把他的种子撒在他自己的黑土地里。我们的天真、信念跟他的兽欲或称绝望一样,颗粒无收。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所有那些希望、恐惧、情欲、爱和悲伤都没有留存下来,除了佩科拉和那片贫瘠的土地。乔利・布里德洛夫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09.
    除了浪漫的爱情,她又产生了另外一份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两种幻想。二者都源于忌妒,在缺乏安全感时最为活跃,终将以幻灭结束。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0.
    他们对待丑陋的方式各不相同。布里德洛太太看待自己的丑陋就像眼缘看待道具:为了凸显性格,为了强调她市场想象的那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殉道者。萨米把自己的丑陋当作让别人痛苦的屋企。他据此调整行为,选择伙伴:那些为之着迷,甚至为之震慑的人。还有佩科拉。她躲藏在自己的丑陋后面。隐蔽,遮掩,销声匿迹――极偶尔偷偷想歪张望几眼,结果也只是更加迫不及待地回到面具之后。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1.
    我只消咬破饱满的草莓,就能看见夏天――夏天的尘埃和低矮的天空。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2.
    我们在与她的丑陋比邻时都感到自己无比美丽。她的质朴装饰了我们,她的罪过反衬出我们的圣洁,她的痛苦让我们的健康显得光彩照人,她的笨拙让我们觉得自己充满幽默感。她的不善言辞让我们觉得自己能言善辩。她的贫困让我们保持慷慨大方的气度。她的白日梦甚至被我们用来消弭自己的噩梦。她允许我们这样做,因此她理应受到我们的鄙视。我们拿她来磨砺自我,用她的懦弱来衬托我们的品格,在自我强大的幻觉中心满意足。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3.
    爱,像枫树的汁液般稠密黝黑,慢慢涌入那扇裂了缝的窗户。我能闻到它,尝到它的滋味――甜美,陈腐,深处带点冬青的味道――在那幢房子里,爱无处不在。爱,连同我的舌头,粘在结霜的窗户上。爱,连同膏药,糊在我的胸口。当我在熟睡中踢掉毯子,冷冽刺骨的风的轮廓让我的喉头清晰地感觉到爱的存在。深夜,当我的咳嗽变得干燥又剧烈,就会有脚步踏进房间,就会有大手重新把毯子盖好,把被子掖好,然后在我的额头上停留片刻。因此,每当想起秋季,我想到的都是某个人和她的双手,这个人不想让我死去。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4.
    她就这样陷在紧紧束缚着她的信念中,只有奇迹才能让她解脱,如此她将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美,她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别人的眼睛。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5.
    她的嗓音是那么甜美,她的眼神是那么醉人,使我不禁对那些艰难岁月心生向往,渴望自己能生长在那“一文不名”的年代。……母亲时而欢快时而忧郁的嗓音给悲痛染上了色彩,滤掉了歌词中的悲伤,让我深信痛苦不仅可以忍受,而且很甜蜜。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6.
    你看着他们,心里好奇他们为何如此丑陋;你仔细观察,却找不出根源。然后你意识到这丑陋来自信念,他们的信念。感觉就像有个无所不知的神秘主人给了他们每人一件丑陋的外衣,让他们穿上,而他们毫不质疑地接受了。主人说:“你们是丑陋的人。”他们打量自己,找不出任何证据来反驳这个判决;事实上,迎面而来的所有广告牌、电影以及目光都提供了支持这一判决的证据。“没错,”他们说,“你说得对。”他们把丑陋接过来,像一件斗篷一样披在身上,穿着它在世上招摇。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17.
    然而那毕竟只是幻觉,因为我们并不坚强,只是争强好胜;我们并不自由,只是放纵无度;我们并不满怀怜悯,只是客气礼貌;我们也并不善良,只是举止优雅。我们为了故作勇敢而追逐死神,像窃贼般躲在生活的背后。我们以得体的语法取代智慧;我们改变习俗来模仿成熟;我们重组谎言称其为真理,把以新形势包装的陈辞滥调视为上帝的启示和金玉良言。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美国黑人女小说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黑婴》(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