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娱乐至死》
共收录104条的句子
简介:《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卖出了20万册。2005年,时隔20年后,波兹曼的儿子安德森再版了这本书,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之一。 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他于2003年10月去世,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2008年5月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两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就西方传媒理论的引介而言,这是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译本出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进展。 在很大程度上,波兹曼继承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传统。1954年,波兹曼还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就遇到了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英文教授麦克卢汉。他从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中获得极大的启迪,发展出自己的“媒介即隐喻”的论题,并且建树卓著。生前发表了20多部研究著作,使他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

  • 01.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02.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娱乐至死》
  • 03.
    生活不是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能在途中偶尔看见一些花朵,会使旅途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 《娱乐至死》
  • 04.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05.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06.
    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娱乐至死》
  • 07.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 《娱乐至死》
  • 08.
    沃尔特•李普曼在1920年写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09.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0.
    但是,赫胥黎的猜测更接近事实: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1.
    伽利略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2.
    如果你博览教育文献,你会发现有人说过,孩子在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时掌握得最好;你还会发现有人说过——柏拉图和杜威对此也十分强调——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你甚至会发现有人说,一个慈爱的老师会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3.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尼尔《娱乐至死》
  • 14.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5.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6.
    加夫里尔•萨洛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7.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 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 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 的物种。
    —— 《娱乐至死》
  • 18.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19.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0.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 《娱乐至死》
  • 21.
    在芒福德的著作《技术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拘役于时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2.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罪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他就如何严肃对待总统竞选这个问题给了肯尼迪一个建议:减去20磅体重。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3.
    这种巧合说明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4.
    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5.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6.
    战争、犯罪、交通事故、火灾和水灾——大多是阿德莱德公主得百日咳新闻的社会版本和政治版本——开始成为所谓“今日新闻”的主要内容。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7.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俗的读物了。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8.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我们不能用诸如杰里•曼德在《消灭电视的四个论点》提出的卢德分子立场来欺骗自己,这是完全荒谬的观点。美国人不会停止使用任何技术设备,让他们这样做等于什么也没说。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29.
    于是,对于莫尔斯提出的问题——上帝创造了什么——我们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答案:一个住满陌生人的拥挤社区,一个破碎而断裂的世界。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30.
    电视业的业内人士比尔•莫耶斯的话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担心我的这个行业……推波助澜地会使这个时代成为充满遗忘症患者的焦虑时代……我们美国人似乎知道过去24小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60个世纪或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 尼尔波兹曼生于纽约并长住于此。他于1953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并分别于1955年与195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取得硕士及教育博士学位。自1959年开始在纽约大学执教。1971年他在该校斯坦哈特教育学院开创了媒体生态学的研究生课程,是媒介环境学派。1993年获教授衔,并作该校文化与传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兹曼先生因肺癌于2003年10月5日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辞世。 波兹曼出版过18部书籍,并为各大报刊写过两百多篇文章。这些报刊包括: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文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Technopoly)、《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Teachingas a Subversive Activity)(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Teachingas a Conserving Activity)、《诚心诚意的反对》(Conscentious Objections)、《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Crazy Talk, Stupid Talk)、《如何看电视》(How to Watch TV News)、《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18th Century: How the Past Can Improve Our Future)。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方媒介体制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这在当时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