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杨绛的名言
杨绛的名言
共收录576条的句子
简介: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荫杭之女,钱钟书之妻,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高龄仍成书《走到人生边上》。钱钟书曾给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先生的)这些散文是我上中国当代文学史课时必讲的篇目。我常对学生们说,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哲学家周国平评价杨绛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专家杨绛的同事郑土生在杨绛百岁生日时献诗《寿星颂》:“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才识学德传五洲,崇高心灵享永年。
  • 01.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 杨绛
  • 02.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 杨绛
  • 03.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绕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 杨绛《将饮茶》
  • 04.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 杨绛
  • 05.
    你迷茫的原因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 杨绛
  • 06.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杨绛《一百岁感言》
  • 07.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 杨绛
  • 08.
    我们一生中会和很多人相遇,有些人只是为了擦肩而过,有些人是等着一见如故。
    —— 杨绛
  • 09.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的人。
    —— 杨绛
  • 10.
    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 杨绛
  • 11.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杨绛
  • 12.
    要怪就怪自己, 有本事喜欢上别人, 没本事让人喜欢上你.
    —— 杨绛
  • 13.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 杨绛
  • 14.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 杨绛《我们仨》
  • 15.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 杨绛《干校六记》
  • 16.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
    —— 杨绛《我们仨》
  • 17.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杨绛
  • 18.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 杨绛
  • 19.
    真正爱过的人是做不了朋友的,一见面就心软,一拥抱就沦陷。
    —— 杨绛
  • 20.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杨绛《我们仨》
  • 21.
    我们曾如此期待他人的认同,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杨绛
  • 22.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杨绛
  • 23.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 杨绛
  • 24.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
    —— 杨绛
  • 25.
    杨绛:“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 杨绛
  • 26.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 杨绛
  • 27.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 杨绛《百岁感言》
  • 28.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 杨绛
  • 29.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 杨绛
  • 30.
    以前对你的喜欢, 是想见你,想看你,想陪你。 现在对你的喜欢, 是不敢看,不敢问,不敢打扰。 以前的你是心事,现在的你是故事,以后是往事。 最终明白,有种人很喜欢,却只能做朋友。 我喜欢你,很久了, 现在,我要离开,比很久很久还要久。
    —— 杨绛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杂忆与杂写》

《杂忆与杂写》

本书初版选收了杨绛怀人忆旧的文章三十余篇,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所写的序文、前言,以及作者的讲演、发言和有感而发的小品文等共二十余篇,这些文章读来亲切感人而又发人深省。 这本增订本比初版新增二十余篇文章,多为作者九十高龄以后所写,长或方余,短则数百,无不体现了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的宽厚睿智,而情感的蕴藉有致,文笔的自然天成更是已臻化境。 这是杨绛先生怀人忆旧之作。一部分是怀念人的,“从极亲到极疏”;一部分是追忆事的,“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还有一些是从旧稿中拾取的。最初由花城出版社出版,1994年增补了一些文章,由三联书店再版。此次,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杨绛文集》中散文卷的《杂忆语杂写》为底本,重新出版。那些款款道来的人和事,给人们的不仅是美文的享受,也是对一个时代各种人物一种生动的认识方式。
《隐身衣(杨绛书籍)》

《隐身衣(杨绛书籍)》

散文集,包括《茶性》、《人之初》、《隐身衣》、《少女的沉思》等80篇作品。
《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女士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女士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

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干校六记》为杨绛先生的散文名作,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钟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范用先生则言,“(本书)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这类作品,作者对它有感情,对后人,对了解历史多少有些作用。”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