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句子控

散文美句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地毯的那一端》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第一本散文集,初版于1966年,令四方惊艳,好评不断,震动两岸三地,涌现无数盗版,书中同名文章“地毯的那一端”风靡至今,“步上红毯”已成为一代语汇,在两岸都成为“结婚”的代用语。并在当年荣获“中山文艺奖”。 张晓风散文最令人称道之处,是既有女性的纤细柔情,同时带有一股侠士之气,婉约而又健朗。她为华语散文创作带来恒久的清新之风,笔触细腻,题材多元,于优美的文辞中见其真挚诚恳的处世态度以及对大自然的推崇赞美,充分展现青春生命对世间的热爱。 张晓风的影响力不随岁月流逝而减弱,和龙应台一样,她因其深远的文学影响力,已从一位散文家跻身政坛,在新的世纪再掀波澜,屡屡成为话题人物。
“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一卷名曰:《这就是纽约》。其中《这就是纽约》系怀特最为知名的随笔作品之一,1948年,《假日》杂志上全文刊登了这篇散文,此后不久,又出了单行本。 2001年,经历了9.11之后的美国人再度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五十三年前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这些铅灰色的预言:“纽约最微妙的变化,人人嘴上不讲,但人人心里明白。这座城市,在它漫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毁灭的可能。只须一小队形同人字雁群的飞机,旋即就能终结曼哈顿岛的狂想,让它的塔楼燃起大火,摧毁桥梁,将地下通道变成毒气室,将数百万人化为灰烬。死灭的暗示是当下纽约生活的一部分:头顶喷气式飞机呼啸而过,报刊上的头条新闻时时传递噩耗。”
人生亦如旅途。 出发之前,我们总是企图事事绚烂、如己所愿,半路却免不了坎坷与麻烦。你也许会失望、会迷茫。只因带着满腹希冀,轻巧地将得到与遇见想做必然。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精彩地走完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当义无反顾地踏上之后,是什么让你坚持? 南笙就如坐在你对面的知己。她将自己在路途上的过往细细道来,晾晒那些铭刻心间的情愫,打捞那些掩埋已久的温暖与美好。不经意间,给你以勇气,给你以行走的力量。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由》是安妮・法迪曼的读书随笔集。书里有十八篇爱书、读书的文字,包括“书的婚事”、“我的特别书架”、“扉页题词”、“永恒的墨水”、“别人用过的书”等等,篇篇都写得亲切动人、有情有味。通过安妮谈书之口,感受到的是藏在书后的一家爱书人亲情和睦的浓烈氛围。夫妻之爱,父母之情,兄妹之谊都浓缩在这阵阵书香里了。书中多是余味无穷的对书的赞歌。欣赏这扑面而来、中人欲醉的书香,不仅仅是欢歌迷情,还浸透着对书与生命的清醒的思索。这些读书文章最早发表在《文化》杂志的专栏,广受好评。
《西藏,面冰十年》为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选集之一。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近年来一直攻读心理学博士,又由于她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散文有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特别是这部散文新作中的部分心理散文,贯注着一个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
作家沈熹微记录日常、人情、心事的生活美学笔记。 为粗糙的生活填上丢失的全部细节。 书中所记,都是些不起眼的日常琐细,比如石阶缝里的绿苔,窗外逐渐透亮的天光,某件物什下藏的故事。微小却重要,也许是你丢失已久的东西。 人总要沉下心来过一段宁静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听 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与日常琐细共有一种呼吸的节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积蓄力量,收获不需要理由的快乐。 在朝九晚六里去过你愿意原封不动重复千百次的生活,任时间温柔而亲密的流淌过去。
《愿风裁尘》是郭敬明十年心路历程投影的散文集。在《愿风裁尘》中收录了郭敬明从2004年―2013年间的全部散文作品,经过郭敬明亲自修改和编订,还原一个褪去明星作家光环的郭敬明。在《愿风裁尘》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最直观感悟,这一次,他不是万众瞩目的偶像郭敬明,他是有平凡人喜怒哀乐的小四。《愿风裁尘》书名淡雅,表达了郭敬明年纪渐长之后,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寄予。 郭敬明的十年,也是一部他的成功进化史。在外人眼里,好似坐上了火箭,一路冲上云霄;但是在郭敬明自己眼里,成功绝不是一次偶然。他在《愿风裁尘》里写:“要经历过梦想,才能看得清现实。要经历过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弃很多的坚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报。要褴褛很多年,才可以披挂上那袭寒冷的战衣……”他知道,“其实没有所谓的希望和失望的,失望了就重新来过”。 谈及自己小说畅销的原因,他在《愿风裁尘》中写道:“我写了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它们一本比一本卖得好,并不是我写得越来越好而是我越来越惶恐,我现在改10遍改14遍最后改20遍,只是因为我怕终有一天我不再优秀,也因为我怕终有一天人们对我选择放弃并且遗忘。”
《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来说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应李银河之邀自选的随笔集,由冯唐重新润色并排序后编撰成集。全书分耕读、琴鹤、饮食、男女四部分,从文学谈到收藏,从酒色谈到人生,包罗万象而又细致入微,让读者充分领略冯唐眼中的尘世风景。“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者、南京书衣坊的朱赢椿操刀装帧和版式设计,与文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 余秋雨先生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 作者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但是,作者与妻子不得不苦笑着交换了一下眼色,因为推出来的大多也是盗版本,想必购自中国大陆。 其中还有不少,是盗版者为作者编的各种“文集”。 因此作者觉得不应该再麻烦这些盗版者了,决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况,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 为此,作者花费不少时间等待以前出版的那些书的合约到期,然后不再续签,让全国各地正版书市场上作者的专柜“空架”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以前的文章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又增补了不少关及中华文化基本经络的文章。 这样就构成了一套面貌崭新的“文化苦旅全书”。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关自己的路程。 这本《摩挲大地》,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那些著名的篇章,这次对每一篇都进行了改写。书的后半部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周国平散文精选》精选了周国平所作的散文,内容分十一个部分有:只有一个人生(1983-1990)、人与永恒(1983――1991)、今天我活着(1991――1992)、守望的距离(1993――1995)、精神的故乡(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安静(1999――2001)、风中的纸屑(1992-2001)、读《圣经》札记(2001)、走进一座圣殿(2000――2004))、善良・丰富・高贵(2005――2006)。主要散文有悲观・执著・超脱、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幸福的悖论、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哲学与随感录、人与书之间等等。
暂无
《生死遗言》是伊能静的散文作品集,收有《生死遗言》、《消失的羽翼》、《迷雾森林》、《似水流年》、《有时跳舞》等篇。作为歌星、演员、作家的伊能静,用细腻的笔触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是她对哈林庾澄庆爱的宣言;讲述自己渴望被爱的青春岁月;与哈林道不尽的甜言蜜语与海誓山盟;迎接新生命时的喜悦与不安,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积雪草继《低眉尘世,随遇而安》之后最新温暖随笔集 世界浮躁,我们要怎样而活?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道尽每一个人心中的软弱、纠结、矛盾、不安和焦虑。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为了获得内心真正的安静和平和。在忙碌疲惫的生活里,依然坚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是内心最强大的人,是真正的英雄。积雪草用温暖纯净的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咸 也好,淡也好》华文世界心灵疗愈大家林清玄25年写作生涯超越之作,作者亲笔作序!愿你以一颗从容有情的心,活在当下,品尝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在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本书为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老师最新散文精选,书中收录《我似昔人,不是昔人》、《常想一二》、《一个茶壶一个杯》、《生活的回香》、《一心一境》、《黄昏菩提》、《采更多雏菊》、《以水为师》、《贼光消失的时候》等49篇不同时期经典作品。书中以“品味生活中的真滋味”为主题,教人以一颗从容有情的心,活在当下,品尝生命中甜的幸福、咸的离别和淡淡的生活平常,在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49篇林清玄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散文,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心灵归属 ◎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咸也好、淡也好,走过皆好。未来道阻且长,不必慌忙 ◎清丽隽永的文字,使你放下心中所有不必要的执念,从容面对生活、婚姻、事业中的迷茫与困惑,最终获得平和、幸福、安定 ◎如果你没有读过林清玄,这本书能让你体察生活细节处闪烁的美好,珍惜经历过的一切 ◎如果你读过林清玄,这本书能让你在抱怨、发怒、抑郁时,反思自省,劝慰自己,修得一颗柔软却强大的内心 ◎全彩四色+双色图文装帧,淡雅文字配以国内新锐摄影师青简唯美摄影图,雅致的阅读感受 ◎愿你接受不完美的生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生活中的琐碎,不被过去、现在、未来所束缚,常保一切温柔的心情:咸也好,淡也好
本书是陈丹燕最新文化随笔,作为她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记录奥地利、德国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将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蓝色多瑙河……沉积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碎片娓娓道来。作者用欧洲的光影,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文化小资的理想主义“唯美”,她的旅欧随笔,注重细节和品质,纠结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情结。它这些文化地标,异国历史、艺术风土,纠结出一种普鲁斯特式华美与淡远惆怅。 我知道我有点想维也纳,所以我买下那本有太多德文,我几乎看不懂的图画书。柏林秋天的下午,天早早就要黑,满城灰色。而维也纳即使下雨,也是灰绿色的,它那样柔和。在柏林想维也纳,那真是极自然的事,也是极放任自己的事。柏林硬,维也纳软。柏林严肃,维也纳妖娆。柏林激励你上进,而且给你机会,维也纳鼓励你细腻,怎么细腻也不过分。在柏林你不得不让你的意识很合乎逻辑,尽可能的理性,做一个有秩序感的人。在维也纳你可以无穷无尽地翻检你的潜意识,将一切乖张的行为统统推给它,自己则可以体面地全身而退。 我发现自己心里的极乐世界还悄然闪烁光芒,如同镜子大厅里无穷的反射与交相辉映。事实并没有打消它,而是将它变成纯粹的幻想,与现实生活撇清了干系。有时我远远地在喷泉那儿望着这淡黄色的巴洛克宫殿,墙壁上那几百扇紧闭着的窗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自己的希茜在窗子后面痛苦着,快乐着,我自己的公主的故事在窗子后面交织着现实与幻想。这就是我终于建立起来的,我的欧洲。 作者陈丹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出版作品二十余部,至90年代开始,陈丹燕开始常年的旅行生活。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他乡的风土人情,异国的历史、艺术,作者边走边写,留下一本本细腻心思下的旅行记录。
作家,译者,摄影师,陶立夏全新情感随笔。 从冰岛到东京,呈现理想生活方式的美好可能。 世间情侣,大多是起初相见爱慕,思念震耳欲聋,随之而来的相知相伴都把对方当成最美的风景,而爱情有太多种面目,所有的情感都将流入最平凡的生活,“生活山高水阔,我喜欢我们各自坚守,并各自自由。”所以,不如将爱与想念都交托于时间,在时间的彼岸,我们从未失散。 陶立夏在书里说:“我们一起安静地看看,这个世界的光亮。”